“光伏+”交通拓展应用场景 交能融合按下发展“加速键”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光伏正成为各个领域节能减碳的主流方向之一,这也给光伏产业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其中交通领域便是“光伏+”的典型应用场景。
作为主要“碳源”之一,交通运输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4%。相比欧美等国家,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具有占比低、增速快、减排潜力大的特点。特别是公路运输,约占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是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绝对主体和减排重点,因此行业实现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在众多探索低碳减排的行业中,交通无疑是与分布式光伏结合最为紧密的行业之一,其所具有的发展前景更多的得益于交通领域多样化的场景应用。
“十四五”以来,从国家到省级支持政策频出,主管部门也正在酝酿发布分布式光伏+交通的专项支持政策。2022年1月18日,国务院下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铁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包括江苏、山东、四川、河北等省级文件也连续发文支持交通领域拓展分布式光伏应用。
今年6月27日,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发改委发布《上海交通领域光伏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利用地铁、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港口、公交、桥隧、高速、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场地)推进光伏应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铁路、机场、港口、公交、停车等场站区域以及高快速路、桥隧周边光伏应用改扩建,交通场站光伏发电实现就地消纳、余量上网,交通能源韧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交能融合发展拉近了分布式能源与交通两大行业的发展关系,据了解,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从去年启动了全国分布式光伏+交通的规划研究工作,专项支持政策已经起草待审批,如若顺利发布,这将是国家能源主管部门首个针对某一领域的分布式光伏发展支持政策。
“光伏+交通”项目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高速公路、地铁、高铁站、铁路沿线、飞机场、港口码头、服务区等多种业态。
光伏+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配置有大面积停车场、车辆段、地面及高架车站、高架区间、地面出入口等,具有应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广阔空间。国内外许多城市地铁站都采用了与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在提供日常电力的同时,还能起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效果。
光伏+高速公路
《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在城市群等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鼓励在服务区、边坡等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与市电等并网供电。作为“光伏+”的典型应用场景,光伏公路意味着道路交通可以成为新的能源中心,不仅可以为与高速公路有关的道路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标识系统等提供电力支持,而且可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来源。
在高速公路配套的服务区与停车场应用中,光伏、储能和充电设施形成了一个“源-网-荷-储”小型微网,根据需求与公共电网智能互动,并可实现并网、离网两种不同运行模式。储能系统还能利用削峰填谷策略优化峰谷用电结构,节省电费。
光伏+机场
部分机场有较大可用空间、畅通无阻的交通和大量能源需求,对于发展光伏产业对其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绿色机场建设与低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部分机场中,主要在停车楼顶、货运区屋顶、公务机库、能源中心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建设,分时控制,积极采用太阳能源、地热能源、绿色建材等绿色节能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光伏+港口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可以助力港口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有效降低港口的购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拓展港口供电的经营模式,在节约大量生产能源的同时,也开拓了低碳港建设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