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数据”:光伏能源行业迎数字化机遇

首页    行业资讯    “光伏+大数据”:光伏能源行业迎数字化机遇

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技术的引入,将给能源电力行业带来深远变革。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新能源产业整合新能源产业链,与数字平台深度整合,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授权为主线,升级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再造。

 

数字能源,其载体是能源,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生产和消费模式,都要围绕提升能源质量和使用效率展开,寻找、开发更加安全、充足、清洁的能源,使得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美好。其中,光伏数字化助力产业发展踏上新台阶。

 

 

光伏发展亟需数字化支撑

 

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但光伏产业发展一直存在隐忧:光伏高渗透率下对电网的支撑问题,大量光伏存量电站资产绩效管理问题,电力市场开放后光伏电站的盈利问题,等等。

 

2022年起,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储能逐步与产业渗透融合等,一方面实现智能化的运维管理,降低分布式运维成本和提升收益;另一方面与行业工艺结合,实现行业大客户用能的绿色、安全、低成本问题。

 

数据显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能减少碳排放12-22%,其中赋能工业碳减排比例13%-22%,赋能建筑行业碳减排比例23%-40%,赋能交通行业碳减排比10%-33%。

 

对于光伏领域来说,要实现光伏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实时监测技术、远程诊断技术、通信技术等,建立起一套高效、稳定的光伏电站远程监测/诊断系统,从而为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提供技术保障。

 

虽然大数据切实解决了光伏电站运维难、效率低、成本高等实际问题,但因为电站规模大小、地理位地形特点都各不相同。对于大规模电站,地形比较平坦的地面电站来说,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相应智能硬件的应用成本比人力成本要低。

 

但对于其他地形不算平坦、规模较小的电站来说,使用智能硬件的成本相反要比使用人力的成本要高。

 

并且传统的光伏电站设备数量众多,缺乏信息收集与上报通道,基本都属于“哑巴”式设备,且电站是“孤岛”式的电站,不具备协同的能力,电站的管理也处于原始的“粗放式”管理。若想把光伏电站和数字化形成市场,具备一定的难度。

 

 

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光伏数字化市场

 

在这“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能源的发展首当其冲。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针对电力、煤炭、油气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要推动能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深度融合,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能源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化、现代化迈进。

 

光伏大数据的发展方向

 

未来光伏大数据应用到底会呈现怎样的格局,行业尚且需要继续探索,但智慧能源时代正扑面而来,未来的生活场景将会是每一座建筑都能作为电站实现发电,一个个单电站连成电站集、聚成电站群……最终织成一张巨大的电站网,实现能源的可控、可调度。

 

偌大的光伏市场需求,欠缺的就是对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延伸,实际上对于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对行业起到反向促进的作用。

 

光伏行业,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欠缺的就是对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延伸,对于光伏领域,构建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和区域智慧能源运营管理生态圈的探索空间也一样无限延伸。

 

大数据的应用服务也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比如电力大数据,这是一个更大的领域,包含发电、售电等很多环节;通过数字物联技术,企业能够对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分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优化改造提供数据基础和增值服务,为电力交易提供数据来源和决策依据。

 

目前许多企业的节能减排正从原来的被动到主动,对数字诊断的需求也在增加。绿色能源光伏资产交易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促进光伏资产交易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数字技术与光伏技术融合,使运维、生产管理和资产管理变得极简、智能、高效。数字化是智能化基础。预计2025年将有90%以上的电站实现全面数字化,让光伏电站极简、智能、高效的管理成为可能,从一个哑电站变成一个有机的智能生命体。随着我国新基础设施和能源数字化的加速发展,光伏发电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将迎来新的机遇。

2023年5月24日
收藏

来源:元一能源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