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平台推出“个人碳账户” 碳普惠机制仍有待激活

首页    行业资讯    多家平台推出“个人碳账户” 碳普惠机制仍有待激活

8月8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88碳账户”,此乃国内首个多场景、覆盖超10亿人的消费者碳账户体系。

用户在手机淘宝搜索框输入“88碳账户”, 或在“我的淘宝”中点击“88减碳周”活动入口,或在手机淘宝二楼查找“88碳账户”,即可授权开启账户。“88碳账户”使用“1+N”母子账户形式,已接入菜鸟、闲鱼、饿了么、天猫等APP的碳积分,涵盖用户吃、穿、用等生活场景。

具体而言,“88碳账户”覆盖饿了么外卖无需餐具、小份菜,闲鱼二手交易、菜鸟快递箱回收,天猫购买节能家电等70余项场景。用户还可通过拍照上传“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换取碳量。

个人碳账户,即在吃喝住行等场景下,将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量化和记录,是碳普惠体系下的重要一环。个人碳账户等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存在于学术讨论中,目前则主要由一些金融机构零星地实践一些碳账户方面工作。

个人碳账户是各界正在探索的碳普惠机制中的一种呈现形式。目前很多省市以及企业都在积极推出个人碳账户,但其激励效果参差不齐。目前的个人碳账户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政府主导的碳账户具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于后续进入碳普惠市场起到重要作用;而企业主导的碳账户一般会有具体的使用场景和覆盖用户。

例如淘宝88碳账户,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高德地图的绿色出行积分,都是企业碳普惠的积极尝试。部分国内城市对个人碳账户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个人碳账户的减碳量不仅可以换取奖励,未来也有可能获得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优惠政策。

今年6月,深圳上线了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应用,该应用基于居民家庭用电减排量的方法学,对家庭电量进行换算从而得出居民家庭减排量。预计到2023年,得到授权的居民减排量可以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供高耗能社会团体或企业购买以抵消自身碳排放,居民也可以根据减排量换取地铁卡、礼品卡等。

新疆建设个人“碳账户”体系。截至6月底,昆仑银行的个人“碳账户”中,已有15万名克拉玛依市民生成个人碳账户并累计碳积分,后台产生1000万碳积分,对应累计减少了约200吨的碳排放。据核算预测,每年昆仑银行克拉玛依分行用户的在线金融个人低碳行为,可累计减少400吨以上的碳排放。

今年7月1日,上海首部绿色金融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正式施行,其中提到探索建立自然人碳账户,将个人绿色低碳活动信息等纳入碳账户、形成碳积分。并且鼓励浦东新区金融机构为碳积分高的自然人提供优惠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加强其碳账户与全市碳普惠相关平台的衔接。

 

8月10日,北京首个绿色生活碳普惠活动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正式上线,为每个市民建立了个人碳账本。小程序共分为绿享生活、绿碳积分、绿畅出行等八个板块,市民践行绿色行为,比如骑行单车,新能源汽车行驶、不用一次性餐具、购买绿色家电等,将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被量化,记录形成个人碳账本,获得绿色积分,兑换多种多样的奖励,未来个人凭借碳账本还将获得公益及商业激励,政策鼓励,或成为个人绿色信用的基础。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表示,未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与阿里在碳普惠、碳交易、碳账户和低碳产品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合作。

而碳普惠平台分散、碳减排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是制约碳普惠机制发挥作用的瓶颈。

建立碳普惠交易市场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进行碳减排量的流通和兑换,如果不解决数据壁垒以及标准的不统一问题,就无法实现一个真正的碳普惠市场。

建立个人碳账户意义重大,当前个人碳账户建设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然而,作为新兴事物,目前银行业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个人参与碳市场依旧存在不少痛点,比如碳账户如何开立尚无相应的制度办法可以依照;碳减排行为如何计量并转换为碳账户积分,缺乏具体标准;碳账户在小范围试点,尚未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和接受等。

让个人碳账户行稳致远,需要多方发力。金融管理部门应适时制定银行个人“碳账户”相关制度,尝试推出银行个人碳账户全国团体标准,为银行业发展碳账户提供支持和参考。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丰富个人碳账户相关应用,将用户衣食住行用等多种场景纳入,并匹配尽量多样的金融服务权益,让碳账户既叫好又叫座。此外,还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向全社会普及碳账户的作用和权益,吸引和鼓励更多公众参与,形成规模效应和口碑效应。

作为碳普惠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碳账户无疑是金融领域一项积极尝试,未来也将会有更多企业、银行以及地方政府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要建立完备的个人碳账户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2022年8月10日
收藏

来源:元一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