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建筑” BIPV打出节能降碳“组合拳”

首页    行业资讯    “光伏+建筑” BIPV打出节能降碳“组合拳”

“如何推进建筑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近日,有网友在安徽芜湖市人民政府网站留言,咨询建筑光伏相关事项。

当地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的态度明确:单体屋顶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业建筑、单体屋顶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和改扩建公共建筑,除建筑屋顶规划设计有特殊用途外,应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鼓励具备安装条件的居住类新建建筑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政府投资新建建筑,必须在项目设计、施工时,按照可利用面积应建尽建的原则,同步建设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否则不予审批和竣工验收。

不止芜湖一地,广东阳江、浙江温州、重庆等多地纷纷出台政策,要求在推进建筑节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结合光伏发电项目。“建筑+光伏”为何屡获青睐?

让建筑变成“产能+用能”主体

建筑行业推进节能降碳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是从消费端降低用能需求,二是让建筑自身产生能量,进而减少对其他能源的使用,建筑光伏应用即是后者的重要途径。除了地方,密集出台的国家政策也释放出积极信号。

3月,住建部连发《“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两份文件。先是要求开展高效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等清洁能源建筑高效利用技术,后又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的目标。4月1日生效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进一步明确,“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其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完成。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规范》对光伏系统的建筑安装要求非常严格,不仅提出光伏系统使用寿命应高于15年,组件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25年,还列出电池组件衰减率的最低要求等。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反映出建筑行业减排需求之迫切。政策门槛的提高,可以保护用户财产安全。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将大大增加建筑建材的绿色属性,让建筑从单纯的用能者变为“产能+用能”主体。

不是简单换个地方安装组件

然而,炙手可热的市场,推进也有难点。BIPV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其本质上属于建材产品,首先要充分满足建筑属性的要求,其次才是光伏属性的加持。这样一来,产品就需要在项目设计初始阶段,作为建筑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全融入方案,满足甚至优化建筑的防水、防雷、抗风、保温、防火等特性,并为建筑提供绿色附加值。

高要求带来更多挑战。BIPV项目开发企业既要精通光伏,也要熟悉建筑行业,否则难以真正满足产品25年以上的使用寿命等要求。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光伏企业虽然走在产品研发前端,商业模式却延续传统的经销商模式或光伏EPC分包模式,对建筑把控存在缺失。一些建筑公司也在探索,以往的模式多是采购普通光伏组件再进行组装,对光伏加装在建筑所带来的电气、结构等影响不够了解。对于光伏企业、建筑公司双方来说,发展BIPV项目都是不小的挑战。

建筑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发电。以民用建筑为例,第一要义是保障安全。地面光伏电站应用的组件,在防火、防雷、防水等性能上却不能满足建筑要求,因此不可以“照搬”到建筑上。

当前BIPV安装应用热情高涨,但大部分项目只是将组件安装在屋顶,组件与建筑的结合度偏低,甚至依然套用建设地面光伏电站的思路。建筑、光伏企业沟通也不够充分,比如光伏企业主要是与业主、项目甲方或开发商进行协商,错过了早期设计阶段与建筑设计院的必要交流,导致二者匹配度不高。

要尊重建筑,符合建筑需求

多位人士一致表示,建筑公司与光伏企业双方有待磨合进步。站在前者角度,建议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前考虑安装光伏的可能性;光伏企业则要在系统设计及生产期,充分考虑建筑层面的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产品、安装、验收等标准,客观上也影响了BIPV在实用、安全等方面的市场认可度,体系标准亟待跟上。

对于BIPV的技术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性,这里涵盖了消防安全、防水防漏、结构安全、电器安全、防脱落等。还需要考虑项目的长期可靠性,在安装和运维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组件的耐久性。此外,随着BIPV技术的发展,需要考虑实现智能化,更便于项目管理及技术普及推广。此外,美观度、使用寿命以及绿色建筑的相关打分也是BIPV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2022年5月24日
收藏

来源:元一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