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新增规模提升54% 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首页    行业资讯    新型储能新增规模提升54% 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4月26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联合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下称白皮书)称,2021年是中国储能产业从商业化初期到规模化发展的元年。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 GW,同比增长30%,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2%。2021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2GW,达到2.4GW,同比增54%。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5.73GW,同比增75%,其中89.7%为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占比3.2%。但压缩空气储能在2021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新增投运规模170兆瓦,接近2020年底累计装机规模的15倍。

就全球市场看,去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18.3GW,同比增长185%。新型储能的新增投运规模最大,达10.2 GW,同比增长117%。

储能类型主要有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类储能三种。其中,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电磁储能分为超级电容储能和超导储能;电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电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熔融盐储能等。从累计规模来看,国内目前的新型储能绝大部分是电化学储能,即通过电池完成能量储存、释放与管理的过程。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GW以上。对于储能行业未来前景,白皮书从保守和理想两个场景进行预测,保守场景下,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GW,较目前增长超7倍,2022-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

理想场景下,即电力市场逐渐完善,储能供应链配套、商业模式日臻成熟等情况下,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79.5GW,较目前增长10倍以上,2022-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9.2%。

就目前储能行业存在的问题,白皮书指出,目前储能发挥的作用价值与获得的收益利润不相匹配,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具体而言,由于火电数量急剧下降,边际电价定价功能被削弱,造成现货市场价格信号缺失;而目前尚未对新能源消纳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摊机制,缺乏对新能源固定成本的定价机制,导致灵活性资源的容量价值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得到体现。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经济性、安全性等问题逐渐显露。新型储能项目的安全管理亟需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和生产规程都有待进一步的健全和制修订。从2021年已建项目来看,稳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共识,价格补偿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形成,新能源配置储能并网项目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新能源侧配储能主要由发电侧承担,如果不能提供强有力的补贴和高确定性的收益保障,储能大规模的应用和发展或难以实现。

尽管如此,新型储能发展仍未停止发展步伐。借“双碳”东风,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资高潮。2021年国家与地方出台储能相关政策达300多项,产业链投资计划已经超过了1.2万亿,新型储能企业在融资和技术上也均有较大突破,储能规模化发展已然到来。

2022年4月28日
收藏

来源:元一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