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回顾 独占三个全球第一!
转眼间2021年已行至尾声。回顾2021年,从明确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整县推进光伏试点,再到金融机构为支持清洁能源发展推出的减排、减碳支持工具,都让光伏在平价时代走向降碳舞台聚光灯的中心。在完善的产业链和快速革新的技术引领下,中国光伏行业继续保持着产业规模全球第一、生产制造全球第一、技术水平全球第一的领跑地位。
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上下游的几乎每一个环节,中国光伏已经到了全球领先的阶段。早在2017年,我国光伏产业就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份额,规模及产能全球第一;此外,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也是世界第一:自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光伏装机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一,并于2017年超过了全球新增装机量的50%。
分布式占比创新高
建设绿色电力体系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光伏方面,截至今年10月底,总装机规模达到2.8亿千瓦,新增装机规模约2900万千瓦,总装机和新增装机规模多年来位居全球首位;分布式装机规模约1903万千瓦,占比达64.9%,成为新增装机规模增长的中坚力量。光伏发电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今年我国光伏发电的平均利用率达到约98%。
近年来,结构调整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的要求,光伏发展要坚持多项并举,其中就包括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此外,今年6月国家出台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政策,整县推进政策将激活分布式市场的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分布式光伏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装机的占比逐渐趋于平衡,预计“十四五”期间也将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预测今年全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将在4500-5500万千瓦,明年新增装机规模或将在6000-7500万千瓦之间。
出口总额破纪录
放眼全球市场,中国光伏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光伏产业是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和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光伏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少有的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安全可控,并有望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1年以来,尽管接连遭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中国光伏产业仍取得了优异成绩。数据显示,1-9月份,国内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36万吨、1.65亿千瓦、1.47亿千瓦和1.3亿千瓦,同比分别增长24.1%、54.2%、54.6%和58.5%。
此外,今年国内制造端产品出口规模快速增长。1-10月,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231亿美元,同比增长44.6%,月度出口额均超过去年同期。这一数值打破了2011年创造的225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同时,今年外销售价较往年有所提高。
此前,全球光伏七成以上的市场集中在欧美,如今不管是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还是累计装机容量,我国都是世界首位,且全球光伏市场呈现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的态势。
市场储备规模雄厚
2021年,我国光伏行业供应链价格上涨问题引发普遍关注,目前各环境价格均有下降。受指标下发滞后、价格上涨等原因影响,202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由55-65GW下调至45-55GW。但业界普遍对明年持乐观预期,2022年我国光伏装机在光伏发电项目巨大储备量的推动下,可能增至75GW以上。
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储备规模可以用“雄厚”来形容。据不完全统计,各省仅2021年光伏电站配置规模就高达89.28GW,已公布大基地规模超过60GW。
在实现零碳路径上,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世界能源转型展望》中提出,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将提升到90%,其中光伏和风电占比63%,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超过14000GW。《中国能源行业碳中和路线图》预测,2030年至2060年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00GW。
分析认为,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仍要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机制,提升基础性研发,引导投资热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光伏对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技术与市场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