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又出新创意 你了解“墓光互补”模式吗?

首页    行业资讯    “光伏+”又出新创意 你了解“墓光互补”模式吗?

在刚过过去的清明假期中,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统计,全国共计接待祭扫人数6773万人次,登录网络祭扫的群众738万人次。清明节寄托着人们对先辈与故人的无尽的思念,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文明祭祀、环保安葬成为各国居民的新话题。“墓光互补”作为“光伏+”的一种全新拓展模式,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墓光互补”的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光伏占地,挖掘用途,把光伏和墓地同时规划,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达到生态文明与人文关怀有效结合的效果。

“墓光互补”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首先从选址上来说,一般的墓地从风水角度来看均为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因此比较适合建设光伏电站。在使用年限方面,墓地使用期限与其土地性质和使用年限有关,一般为50年或70年;而光伏电站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场所,墓地具有长期不会迁移的特点,可以满足其要求。此外,墓地一般位于城市的周边,离城市不会太远,如果有接入条件合适的地块,完全可以建设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墓光互补”模式在国内外已经有实践成功的案例,开创了绿色祭祀、节能环保的先河。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国内首家太阳能发电墓园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利用园区壁葬顶面空余面积,开发了400KW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全年可以发电60万度。通过光伏发电,实现园区用电的自给自足,剩余部分将并入国家电网。初步估算,园区目前的8KW光伏发电实验项目,25年将累计发电206156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5.5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18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09吨,同时减少碳粉尘排放56.07吨 同时对于壁葬墙顶面起到防水隔热的作用,光伏发电有着显著的环境效益,对减少雾霾,保护环境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雨花功德园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墙壁葬,预计墙壁葬总长3-5公里,在绿色殡葬理念推动下,将墙壁葬和光伏发电结合起来,改变了陵园骨灰保存的单一模式功能,数十年后,陵园不仅是一座人文纪念公园外,还将是一个绿化生态环保的小型发电站,成为城市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为全国各陵园绿色发展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西班牙桑塔克罗玛光伏墓园

2008年,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小镇桑塔克罗玛将大量太阳能电池板安放到了一个“极少有人打搅的地方”——墓地。这个墓地的特别之处在于,462块整齐划一的太阳能电池板出现在墓地内部,棺材一层层码放起来,其中最高的“棺材楼”竟达到了五层,太阳能电池板就放在最高一层棺材上面。这些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的电能足够满足60户居民的年需求,能让该镇一年减少向大气中排放大约62吨二氧化碳。

当地居民表示,虽然刚开始,大家认为在墓地内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亵渎了祖宗”,但在有关方面的积极劝说下,大家想通了:在祖先安息的地方架设电池板,既是自己“为后代子孙做出的节能表率”,也是对先人们“一种最好、最环保的纪念形式”。

不过,尽管已经有成功实践的例子,“墓光互补”模式仍然不被许多人所接受。首先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据媒体报道,2018年台湾当局曾提出一项法案:有鉴于台湾土葬率逐年下降,公墓土地需求应重新检讨为更有效利用,另为配合2025非核家园政策目标,修正非都市土地容许使用项目,未来修“法”后即可在既有公墓内发展太阳光电发电事业,以活化土地资源多元利用,并提升再生能源发电比率。草案通过后,引起台湾网友激烈反对,认为有悖常理,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此外,征用墓地修建光伏电站,也涉及用地所有权、使用权等多方面的问题。看来,距离“墓光互补”模式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1年4月6日
收藏

来源:元一能源